聽完北美館【大破設計座談會:日常物件於「現代生活」中的設計】我產生了三個疑問:
1.在台灣的商業環境,「設計師」與「美工」有什麼不同?
2.身為一位「藝術家」應該把想法畫成設計圖就丟到工廠給人製作成品嗎?
3.在全世界,號稱現代或後現代的某些設計師,設計出的有形而無用的作品有無任何意義?
關於第一個問題,因為我也曾經在業界做過設計相關行業,我覺得台灣的業主其實應該搞不清楚「設計師」與「美工」的差別,唯一的差別應該是設計師要給比較多薪水,美工則較低,但其實做的事情幾乎沒分別,「設計師」與「美工」的定義我們都懂,「設計師」是創意發想者,受過專業訓練,高美感,高水平,而「美工」則是輔助設計師完成作品,凡舉去背、修圖、印前處理等繁雜且不太需要原創發想,甚至可以說是成為「設計師」之前的基本訓練。但是,好多公司都在徵「美工」,給少少的錢,卻要做原創發想與創意整合的工作,跟設計師沒有不同但待遇卻有極大落差,雖然設計師也要會美工,但真正重視設計人員的公司,這兩種職務其實需要分開,我相信對從事設計的人來說,這兩種名稱絕對是有差別的,如果企業想要一個擁有原創發想、設計整合的專業人才,就該給他一個「設計師」的稱號與應有的待遇,而不是用「小美工」來減少自己的預算。我不曉得國外是否也有這種現象,但對於台灣,我有很深的疑問。
第二個問題,我之前聽過相關訊息,關於藝術家的作品是否由藝術家親自完成,答案居然是不一定,可能我比較傳統,對我來說,能自稱藝術家,就是要有親自完成作品的能力,藝術家是個高尚的職業,但對於現代,好像能畫個圖開個口就可以是藝術家,現代很多藝術家居然可以畫個設計圖就丟到工廠請工人完成作品,那為何在展場裡作品的名稱不是某某藝術家與某某工廠合力完成,而只有藝術家的名字呢?而且除非是行動不便者,不然身為一位藝術家就算是要蓋一棟自己發想的建築也絕對要親自下海疊磚塊切木材阿,不為什麼,只因為這是自己真愛的作品,自己的靈魂啊!!如果畫個圖就可以丟給工廠然後聲稱木造技術或營造技術不是自己的專業,那與只會動嘴的政治人物有什麼不同?米開朗基羅生活如此困苦不幸也親手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天頂的畫作,現在已經21世紀,還有什麼藝術家們可以聲稱做不到? 藝術家當然可以有助手幫忙,但我認為只會「想」而不會做的創作者,沒有資格稱為「藝術家」。
對於藝術教育,很多學校可能已經不再重視傳統技術而只教授電腦技術,因為我們已經被科技追得喘不過氣,追得沒有時間再回去關心傳統,但我很有感觸,沒有基本工,事情絕對做不好,做出來也沒有靈魂、沒有文化意涵,許多傳統工藝即將失傳是很可惜的事,但我們只願意把時間拿去關心iphone5什麼時候上市,然後再關心iphone6甚麼時候上市,社會與媒體逼得我們只能不停往前看,所以我們不自覺遺失過去的美好,或許這是世界的趨勢,可是誰又知道也許極簡風流行一陣子會回到巴洛克風,復古風也一直在輪迴,我們真的有在前進嗎?還是只是隱性的老歌新唱? 唯一不死的只有經典,經典就是那些過幾百年還能出現在課本,展覽不斷展出,老人小孩都叫得出名字與作品的藝術大師,而他們的成就是在那沒有高科技只有無數傳統基本功與真實感動所換來的,現代的藝術家有辦法嗎?好想知道答案。
第三個問題是因為這次的「大破設計」展覽而產生的疑問。在展場中有非常多設計作品,其中「椅子」占大多數,裡頭許多椅子是經過特殊處理,十分有設計感,但是卻產生一個問題,就是他經過設計之後不能被坐了!可能我眼光狹隘,我深深覺得既然身為椅子如果只有造型卻不能被坐,那它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不過大家一定會給它一個好聽的名字「藝術品」,可是它對於整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與幫助呢?我幾乎可以想像他的宿命只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展覽之後回到藝術家的倉庫裡,另一種就是被博物館買下或有錢人買下然後做為炫富炫水準的工具。
一個真正好的設計,不應該是要功能與外型兼具嗎?缺一可嗎?說的直接一點,無意義的標新立異與藝術品真的很難分辨。
講這麼多讓我看起來有點憤世嫉俗,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該擁有批判的精神,才能自省與思考,如果我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疑問,賺再多錢我也將一輩子平庸無知。